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告 > 非遗赏析

信息公告

“非遗+扶贫” | 静乐:亮剪吧,中国剪纸之乡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03日 点击: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随着纸屑纷纷散落,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剪纸。剪纸技艺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俗生活中创造、流传、享用的一种民间艺术。

在“中国民间剪纸之乡”山西省静乐县,这一技艺的传承发展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祝愿,还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和路径。

2017年,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驻山西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这是全国第8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站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推动相关资源不断输送至此,润泽着这片土地。作为业务指导单位,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和恭王府博物馆对静乐县的指导与帮扶最为频繁,效果也最明显。3年来,在派驻当地挂职干部的不懈努力下,静乐变化之大令人感慨。让我们看看当地人怎么说——

2019年1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在静乐县文化中心考察传统工艺工作站,并与当地剪纸艺人交流。 (摄影:卢旭

吕慧剪纸作品

我的剪纸手艺后继有人啦

讲述人:吕慧(静乐剪纸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今年65岁,从小就喜欢围在妈妈和姥姥身边看她们剪纸。七八岁时,我拿起剪刀跟她们学。可能是喜欢画画的原因,我动手能力强,剪纸一学就会。起初,学着剪一些比较简单的小动物,如小鸡、小兔子等。后来剪大作品,需要先画稿,经过反复设计布局后再剪。到了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可以剪关公、钟馗那样复杂的人物作品了。

说来也怪,我们家姐妹四个,只有我传承了家族的剪纸手艺。我没专门学习过美术,可能是从小耳濡目染,让我走上了剪纸道路。

1980年,我从工厂调入静乐县文化馆工作,虽然只是打打字、管理图书,但这打开了不一样的天地。我把自己的一些剪纸作品放在文化馆的办公室里,后来被馆长不经意看到,他直夸奖我的手艺,说:“剪纸是静乐的文化遗产,以后你不用打字了,就搞创作,还要多收集整理当地的传统剪纸作品。”打那以后,我不仅把文化馆的剪纸作品样式作了整理,还从民间收集传统样式。在这一过程中,挖掘了一些少见的样式,我自己的创作也丰富起来。

静乐的剪纸主要分为墙花和窗花两大类别,有代表性的题材包括反映农村生活的《姥爷送外孙》《抿豆面》《四姐挑菜》等,关于民间传说的《八仙》《麒麟送子》等,还有关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的《十二生肖》《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等。

1995年,文化部开始定点帮扶静乐县,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让外界了解静乐淳朴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借这个契机,“静乐民间剪纸展”于1998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我和我的剪纸作品第一次走出乡村,这也是我第一次到北京。当我看到中外观众和专家学者对一幅幅“土得掉渣儿”的剪纸赞叹有加时,我感到这小小的剪纸说不定真能打开一片大天地。

那之后,中国美术馆数次收藏我的作品,到目前有150多幅了。《静乐县剪纸》《静乐吕慧剪纸》等书籍也相继出版。我认为,剪纸艺术不仅要弘扬传统,还要有所创新。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创作了长2米、宽1米的剪纸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将56个民族的形象都展现在中国地图中。

我现在已经退休了,还在坚持带学生。不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农村妇女,只要想学我就教。尤其是我这“一刀剪”的绝活儿,希望能传授给更多的人。最让我欣慰的是,我8岁的小外孙也对剪纸很感兴趣,我经常和女儿带着他剪,我的剪纸手艺后继有人啦!

一批贫困手艺人的困难解决了

讲述人:李怀应(静乐汾源传统剪纸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

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那天,由我们组织策划的“鼠年生肖剪纸作品展”在静乐县文化馆开幕了。展览汇集了16个省份的100多件剪纸作品,由于当天有别的事,我没能从太原赶到静乐参加展览开幕式,一直担心展览因为疫情而冷场。毕竟,这100多件作品是疫情期间我花了几个月憋在家里一件件装裱出来的,也不知道观众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展览开幕以后,看到手机里传来一条条点赞的信息,我才放下心来。

第二天,处理完手头的事,我驾车一个半小时赶回静乐,来到展览现场,正好遇到20多位剪纸手艺人在参观,大家评价不错。别看都是鼠年生肖作品,剪纸风格却各有特色:北方的粗犷简洁,南方的精致细腻。静乐县位于山西省北部,本地剪纸不仅有北方剪纸特点,还有很多独到之处:线条圆润光滑,经常运用转角手法,使剪纸末端更加圆润。大家边看边讨论,这样的情景在疫情发生以来难得一见。

我出生在静乐,工作在太原,从小喜欢剪纸,曾担任过山西剪纸协会秘书长,对山西各个地区剪纸的艺术风格都比较了解。静乐有“中国民间剪纸之乡”的美誉,我们手中有这么一个闪光的金字招牌,应该好好传下去。这不,现在退休了,我就想通过剪纸来助力家乡脱贫。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驻山西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以来,一批静乐的贫困手艺人得到了帮助。恭王府博物馆对口支援静乐的两个柜台,给了静乐剪纸推广和销售的渠道。当地村民巩艳萍一家是贫困户,家里还有年迈的老人需要照顾,两个孩子在外求学,经济困难重重,这两个柜台直接帮助这个家庭缓解了经济压力。巩艳萍一个人从创作到前期配货、柜台销售,薄利多销,每年毛收入近5万元。她销售的剪纸产品不仅有十二生肖、民间故事等题材,还结合恭王府博物馆的“福”文化特色将品牌“福”字设计到剪纸中,其余突显当地旅游景区特色的产品也很受欢迎,为我们今后在旅游景区推广销售静乐剪纸拓展了思路。

另外一件让我印象很深的事情是静乐40名剪纸传承人赴中央美术学院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这给静乐剪纸后备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次研修的基础上,我们公司与县政府进一步合作,准备开展非遗工坊项目,面向农村妇女开展培训,挑选优秀人才,实现批量创作。

多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系统的扶贫干部来了一批又一批,促进了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文物保护利用等工作推动很大。文化和旅游部扶贫干部孟宪璋担任静乐县委常委、副县长一年多了,我与孟副县长接触不多,但我看到中国交响乐团、国家京剧院等文化和旅游部直属院团的艺术家来静乐送文化的频次高了、内容也更丰富了。文艺院团小分队也来到静乐开设文化课程,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培训遍地开花,尤其是引导剪纸艺人发展非遗工作坊、合作社,吸引和带动贫困群众发展剪纸事业。这些变化背后,少不了文化和旅游部的资源支持。

老手艺新体验:“VR体感+剪纸”

讲述人:纪伟石(山西灌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运营副总经理)

作为一家山西本地文化企业,我们收到了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传统工艺工作站项目的邀请,有幸深度参与到静乐的非遗扶贫工作中。

工作站联合忻州市妇联,采用“企业+贫困妇女”的模式,通过恭王府博物馆提供的各种大型展会和展览活动等平台,使非遗项目与脱贫精准对接。“非遗+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劳动妇女摆脱锅台、走出大山,让她们的好手艺走向全国,加速了家庭脱贫的步伐。文化和旅游部派驻的扶贫干部、时任静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吕路宽在考察调研、协调对接以及项目落地等方面,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仔细挑选后,我们与静乐县贫困户剪纸艺人辛翠平签约,每个月工资4000元。辛翠平既会画又会剪,她的作品充满灵性,反映了晋北地区的乡土生活。这与我们公司将传统内容时尚化的理念相契合。经过共同努力,我们开发了以静乐剪纸为素材的儿童绘本《国韵非遗——讲故事,学剪纸》等产品。

除开发非遗产品,我们发现一些非遗项目更偏重体验,于是我们把焦点放在非遗体验和亲子教育上。比如亲自动手剪一幅静乐剪纸作品,这样的互动更容易吸引人们参与并体验到手艺的乐趣,比单纯购买作品更有意义。去年,在北京、湖南等地举办的“山西静乐剪纸互动教育巡展”上,我们把静乐剪纸故事作品以及剪纸教学过程制作成视频,现场观众通过手机扫码就可以收看,助推静乐剪纸文化的广泛传播。

我们正尝试把静乐剪纸和娄烦木版年画等山西多个地区的非遗项目相结合,在传统题材和表现形式上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制作成VR体感游戏,为传统手艺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场景与空间,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这就是我们的理念。

记者手记

记者与担任静乐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文化和旅游部挂职扶贫干部孟宪璋的相识,源于去年一次与老艺术家李克义务教授静乐儿童声乐的采访。当时他刚到任不久就开始了调研工作,并通过文化和旅游部的优势资源开展扶贫工作。此次采访过程中,记者多次想直接采访他,但他一直表示,现在正是静乐县脱贫摘帽迎接“国检”的关键时刻,有些分身乏术。他虽婉拒了采访,却向记者推荐了多位非遗传承人,说:“多采访传承人和做着具体工作的基层同志吧,他们更有发言权。”

静乐县作为山西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吕梁山片区集中扶持县、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县之一,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文化和旅游部自1995年定点帮扶静乐县以来,先后派出28位干部,一年接一年、一批接一批,坚决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文化和旅游部帮扶措施,始终将扶贫、扶志、扶智三结合,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对照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具体标准,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非遗保护与传承、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开展专项帮扶工作,助力静乐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令我们欢欣鼓舞的是,静乐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2月27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宣布静乐县退出贫困县行列,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

走向小康生活的路上,静乐县还将迎来更多新变化,期待文化和旅游的新发展让当地老百姓尝到更多甜头、看到更多盼头,生活也有更多新奔头!


  • 关注我们

  • 扫码开户

  • 400-828-8829

    客服服务热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