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告 > 非遗赏析

信息公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巴莫曲布嫫教授讲座实录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13日 点击:

2020年10月23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主办的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第五十讲、民俗学与当代社会系列学术沙龙第二季“民俗学的实践研究”主题讲座第十五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北师大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巴莫曲布嫫教授主讲。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萧放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丽教授作为与谈人参与讨论。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在线下课堂参与的同时,腾讯会议、哔哩哔哩网站同步直播。

讲座摘要

from clipboard

巴莫曲布嫫教授

巴莫曲布嫫教授首先以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科普散文《寂静的春天》为引,介绍了“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她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最初定义见于《布伦特兰报告》(1987),“可持续发展”是满足目前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其核心原则是代际公平与代际伦理。十年后,这一核心原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当代人对后代人的责任宣言》(1997)中得到重申。在该文件中,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首次对举表述,并于2003年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进一步深化。她还举例讲述了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平、可持续发展与文化/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巴莫曲布嫫教授重点为听众厘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她首先指出,《公约》的序言、约文及2010年版《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都包含“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概念。2016年版《操作指南》新增第六章《在国家层面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更是从国家层面规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接着,巴莫曲布嫫教授介绍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相关的四个目标,并讲解在国家层面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案例,包括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和平四个领域。

在“保护与发展:如何确保非遗存续力”部分,巴莫曲布嫫教授谈到,非遗保护活动能够带来创收机会,也会带来一些风险及去语境化、商品化及歪曲等威胁。她提出,可以借助社区的参与和事先知情同意、能力建设、咨询机制、风险评估和战略解决方案、保护社区权利的法律框架来减轻风险。

最后,巴莫曲布嫫教授以人类非遗项目“藏医药浴法”为例,介绍了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举措。她指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发展工具,有可能对社区经济和环境产生影响。支持文化也意味着让社区成员发挥积极的作用,使他们能够决定自己的未来,这对于可持续发展和长期进步至关重要。巴莫曲布嫫教授进而揭示出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世界无法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将继续处在风险之中;而如果文化得不到保护,人类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讨论摘录

巴莫曲布嫫教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讲解,引发了听众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丽教授认为,巴莫曲布嫫教授站在文化政策的立场,从过程性的角度去思考和反思非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在有限的时空被打破之后,《公约》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对话的途径,使参与者不只是在跟自己的传统对话,而是拿着自己的传统跟所有非传统的受众,甚至可能与其他的国家民族文化的对话,从而达到相互尊重、相互认识、相互欣赏,促成多元行动方的交流合作。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萧放教授进一步总结了非遗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文化对可持续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对文化的存续。萧放教授进而指出在非遗与旅游的实践中,仍面临着如何融合的现实问题。

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期待巴莫曲布嫫教授接下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深度解读。


  • 关注我们

  • 扫码开户

  • 400-828-8829

    客服服务热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