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告 > 非遗赏析

信息公告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三)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09日 点击: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曾十代为国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着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美誉,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智慧的结晶,创造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历经千古、世代相传,直至今天。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始终与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显示了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在中华文明进程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各族人民构筑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目前,全市已经被认定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已有4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项目有11项,省级项目有75项,市级项目有145项。南京市民对非遗的认知度、认同感、自豪感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普遍提高。2017年3月1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非遗工作的保护奠定了法制基础。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十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国务院决定把“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一年。我们以图文的形式分批将南京的非遗项目展示给读者,共同用行动来弘扬、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诞生于云锦机房,诞生于织机之上,诞生于织工的口中。本是为了发泄、为了解闷、为了找乐,不想,却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南京白局是扎根南京本土的独特的民间曲艺,与云锦生产有着密切联系。明代,南京的丝织业非常繁荣,到了清代更进入鼎盛时期。许多织锦工人在劳作之余,常用明清俗曲和江南小调三五成群地自娱自乐。他们“受请不受物”,白唱不卖钱。因此谓之“白局”。清末民国初年,著名文人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记述过“走白局”之事。可见白局至少在清代晚期就已经在南京地区盛行了。演唱语言采用南京方言,除演唱传统的曲目外,也常常将新闻、趣事编排成曲,加以演唱。白局多以坐唱为主,道具简单、便于流传,不受场地限制,室内、室外、田间、地头都可摆局演唱。


南京评话



明代南京就有艺人说书活动。明末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评话艺人皆奉其为开派宗师。当时另一位南京著名说书艺人王月生也曾名噪一时。明末清初“说善书”的代表人物还有梦明和尚与醒姑,每次在南京说书献艺,都能引来观者如堵、好评如潮。南京评话艺术发展到乾隆时期以后,“说善书”艺人赵姓菩萨(其真名不详)创立了行会组织“三皇会”,三皇会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以后才停止活动。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后,一些外地曲艺演员纷纷到夫子庙一带做场献艺。不久,江苏巡抚丁日昌奏旨获准在江苏境内开展“禁淫词小说”运动。南京评话的发展又受到较大影响。清末民初,南京评话进入发展的兴盛期,到宣统二年(1910年)前后,演出场所纷纷涌现,促进了南京评话事业的繁荣发展,也产生了不少名家高手。


南京白话



清末民国初年,南京曲艺活动蓬勃发展,各路曲艺名家荟萃金陵,竞相登台献艺,北方相声这一曲艺形式从此开始在南京站稳脚跟。当时,南京有两位原先说评话的同父异母兄弟周凤明和钱天笑(原名周凤亮,后来改此艺名),摒弃北方方言中不为南京民众所接受的生僻口语,直接改用南京方言、土语插科打诨。经过一番改良,他们在1930年初演成功,接着又开始尝试用南京方言表演更多的相声曲目。在根据同名相声传统曲目移植而成的《杂学唱》中,钱天笑将原先用京剧等形式学唱的内容,改为用南京白局、数莲花、扬剧等曲调表演。《杂学唱》成为南京白话的雏形,钱天笑对南京白话的产生发展有重要贡献。南京白话对传承、保护本土方言和研究南京民间民俗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07年,南京白话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五件



“打五件”最早起源于河南省光山县、罗山县一带,明末清初时,逐渐传入江、浙、皖一带。其最初的传人是洪、南、梅三姓。洪、南二姓传人不详,梅氏弟子自称“梅门”,其祖师爷为梅洪义。梅门四代以后,逐渐传入溧水。“打五件”可以一人表演,亦可三五人一组,结伴演唱。表演时,没有舞台,没有现成的台本,演员也不化妆,大多为即兴发挥,或采用一人主唱,其他人帮腔的形式表演。主要唱腔叫“四平腔”。“打五件”的道具非常简单,主要有大锣、小锣、鼓、镲和匀板等5件,可以全部捆扎在一只高脚凳上,需要演出的时候,扛起来就可以出发。在表演时,伴随着各种乐器的烘托、渲染,能够模拟故事发生时的场景和气氛,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2007年,“打五件”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旋风小仙女


  • 关注我们

  • 扫码开户

  • 400-828-8829

    客服服务热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