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告 > 非遗赏析

信息公告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四)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0日 点击: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曾十代为国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着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美誉,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智慧的结晶,创造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历经千古、世代相传,直至今天。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始终与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显示了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在中华文明进程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各族人民构筑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目前,全市已经被认定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已有4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项目有11项,省级项目有75项,市级项目有145项。南京市民对非遗的认知度、认同感、自豪感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普遍提高。2017年3月1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非遗工作的保护奠定了法制基础。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十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国务院决定把“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一年。我们以图文的形式分批将南京的非遗项目展示给读者,共同用行动来弘扬、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送春



送春也叫唱春、颂春,是高淳民间演唱的一种表现形式。高淳送春起源于明初的“打春”。“明洪武年间,每至冬至前后,南京孝陵卫人于京兆领昼鼓二十四面,沿街打鼓唱吉语,索钱米,名‘打春’,至迎春日止”。在李诩(1506~1593)的《戒庵漫笔》中记载:“金陵春前一月,沿街有鸣锣跳唱乞米者,名打春,相传太祖见田野中有此,命翰林撰词使城中亦为之。……谓之村田乐。”明时“打春”的“鸣锣跳唱”与高淳送春的“一人敲锣、一人击鼓”的形式基本一致。


送麒麟



“送麒麟”又名宫锣鼓、唱门子,其形式源于风阳花鼓。名为送麒麟,实为一种文明乞讨方式。麒麟乃是传说中的神兽,在百兽中仅次于龙,与龙、凤、龟合为四灵。 麒麟含仁怀义,历朝历代都把它作为吉祥物,古代的各朝都常采用。 “送麒麟”表演形式多样,人员少则1~2人,多则5~6人,一般除夕至初五之间表演较多。表演者扛着纸糊篾扎的涂彩麒麟到各家各户送麒麟,先在人家门前敲打一番锣鼓,然后又说又唱,众人附和,敲与唱交替进行,祝福吉利话语随口道来,人称“急口才”。 “送麒麟”是我国古老而又久远的一种民间曲艺表演形式,尽管它出生卑贱,但由于它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的即兴说唱,故深受百姓欢迎。


阴腔目连戏



高淳阳腔目连戏是一种传统戏曲剧种。高淳最古老的戏台为元朝万寿戏台;源于元末明初的《高淳阳腔目连戏》,在全国各类古剧种占有一席之地。


洪山戏



六合地处江淮之间,地方语言为江淮语系。六合民间“做会”由来以久,有庄会、庙会、盂兰会、开耕会、青苗会、牛栏会等。洪山戏是由香火会演变发展而成的,是南京地区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六合洪山戏流行分布区域非常广阔,除遍及六合区乡镇外,还扩展到上海、南京市区以及苏南其他地区、苏北和周边的安徽天长、来安等地。香火会源于周代“乡人傩”。香火会分内、外坛 ,内坛法事说唱神书;外坛法事为杂技武术(百戏)。


皮影戏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汉代,唐宋时期流行,明清时流派纷呈,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明清时期,南京夫子庙一带有皮影戏表演。南京皮影戏由作为道具的皮影和皮影戏两部分组成,前者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后者属于戏剧的范畴。南京皮影戏由艺人操纵皮影道具,配以灯光、音乐、说唱,在银幕上表演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皮影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极具收藏价值。



编辑:旋风小仙女


  • 关注我们

  • 扫码开户

  • 400-828-8829

    客服服务热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