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告 > 非遗赏析

信息公告

白店秧歌: 一个乡村600年的歌舞情怀

发布日期:2018年01月05日 点击:

白店秧歌是我省侯马市新田乡白店村独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从当地出土的金代砖雕上可见类似的舞姿,证明其至少有600余年的历史。在旧社会,白店秧歌主要见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汾上村娘娘庙的祭神活动中。解放后,白店秧歌已成为当地劳动人民欢度喜庆节日的活动形式。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白店秧歌舞蹈动作别致,风格独特。表演者一般为6至30人:领头是老汉,饰山羊胡须,戴凉帽,穿月白色箭衣,腰系黄色缎质长板带,外套土黄色团花马褂(穿右袖、掖左袖),左手打伞,右手执羽毛扇;男鼓手头戴软胎罗帽,额前插茨茹叶,穿黑色夸衣、灯笼裤,腰系白缎板带,脖颈挎直径30厘米、厚7厘米的扁鼓,并用另一条带挂于腰间;击小锣者2人,戏曲武生装束;拍小镲者2人,戏曲武旦打扮。打伞者上肢动作梭角鲜明,下肢动作顿挫、梗直,颇似木偶,面部表情庄重严肃;鼓手的造型多是半蹲踏步,动作猛虎下山般扑跳,击鼓时双手快速向上飞扬,形成“矮、扑、扬”的特点;击锣者舞动时,双手不停地划向头的左、右两侧,下肢灵活地左窜右跳,强调“晃”劲,亮相多成弓箭步;拍镲者迈着轻如流水的圆场步,随着拍镲动作,腰部顺势左右扭摆,显得特别“俏”。他们在打伞者的带领和指挥下,各人边敲打乐器边跑 “蒜辫”“剪子关”“蛇蜕皮”“二龙出水”等队形,然后停下来唱一段民歌小调,接着再跑队形,如此反复,可长可短。


演唱曲调优美动听,有独唱、对唱,也有在打伞者领唱下的合唱,并有方言数板。传统曲调有 《观灯调》《小踏青》《流油头》《恨媒婆》等。



在丰富的山西民间舞蹈中,白店秧歌是晋南很有特点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白店秧歌流传在候马市白店村,因其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所以它的演出队伍自成一家。它浸润在宽博深邃的晋文化中,并与木偶和皮影戏有着不解的渊源。白店秧歌的唱词简单,曲调纯朴,“伞头”的道具较为独特,场图、队形变化较为传统,舞蹈动律中带有“傩舞”的韵味,这些都或多或少或间接或直接地寄予和体现了白店秧歌的一些原始文化信息。


“白店秧歌”其特点是气势宏大壮观、节奏热烈激憾、动作刚健洒脱、情绪开朗风趣,尽情的磞、跳、拧、扑、闪、扭、摆、颤动律展现出激流喷放的气势,生动地展现了华夏民族的气质与神韵。


再如,“白店秧歌”在锣鼓打击的节奏中表演时动作尤为具有特色,手臂动作僵硬,类似木偶表演.虽然常常做“变身跳”“射燕跳”“吸腿跳”“掖腿转”等灵活动作的同时却保持着双腿僵直的状,这个灵活与僵直的对比,给人一机械滑稽的感觉.从总体上体现中原文化的精神风貌和幽默质朴的一面,这也是白店秧歌的主要类型特色。自古到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2009年,白店秧歌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张秀兰、吴铁民、田永发被确定为省级非遗项目白店秧歌代表性传承人。



编辑:小斌斌


  • 关注我们

  • 扫码开户

  • 400-828-8829

    客服服务热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