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告 > 非遗赏析

信息公告

南京绒花手艺人:独自等待盼花开

发布日期:2018年02月11日 点击:

赵树宪也许是国内少数不用看天吃饭的“园丁”。在他那不到20平米,隐藏在江苏省南京市一栋百年老宅深处的“花园”中,无论是寒冬酷暑,梅花与荷花,百合与牡丹四季绽放,争奇斗艳。



当然,这并非因为赵擅长任何魔术,而是这些五颜六色的花都是由丝绒做成,可以长盛不衰,甚至是永不凋谢。


戴上眼镜,1954年出生的赵树宪熟练地一手拿蚕丝、一手拿铜丝,手指上下翻飞,一条绒条就出现在他手中。从最初的普通摆件到大件艺术品,再到创新制成京剧中的经典绒花点翠头面,赵树宪每年都要求自己突破一点、创新一点,一双巧手促成着老南京绒花技艺的“花开不败”。



南京绒花,相传早在唐代武则天时便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热闹非凡的"花市大街",也是绒花的海洋。以蚕丝为主要原料注定了绒花“富贵”的属性,加之“荣华”的谐音,让其在历朝历代都人气颇高。



绒花的制作工艺不简单,需要经煮绒、染色、勾条、打尖、传花、组合造型等多道工序,即便像赵树宪一样的“老手”,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


年轻时的赵树宪被分配到南京绒花厂,由于当时的工厂大多是流水作业,很少有人能掌握绒花的整个制作流程。而赵树宪凭着对绒花的喜爱和耐心,硬是学会了整个过程。



后来绒花厂不复存在,市面上也少见了绒花的身影,就连赵树宪自己,也曾有10年之久未曾接触绒花。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绒花这门一度风行的技艺才在赵树宪的一双巧手下,重回大众视野。



古时,绒花主要在节庆及逢婚嫁喜事时佩戴,但在赵树宪的作品中,南京绒花的衍生品种类、形式更加丰富。从最初作为表现传统艺术的家庭挂饰,到汉服风格的扩展元素,再到如今国际一线品牌的橱窗展示饰品,南京绒花在赵树宪手上以一种包容的方式,散发出自己独有的韵味。



在赵树宪看来,绒花技艺的理想状态是,在技艺手法上保持原汁原味,但在表现形式、体裁、切入角度上力求创新和与时俱进。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绒花的美开始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欣赏,这一点,尤其另赵树宪欣慰,但同许多国内的传统手艺一样,绒花技艺的传承问题,也另赵树宪深表忧虑。



“学习这门手艺需要时间,并不是三天两天就能出师的。有人愿意来学艺,我自然是高兴都来不及。”但学艺期间没有收入让很多感兴趣的人都纠结不已,对此,赵树宪也很是无奈。



编辑:旋风小仙女


  • 关注我们

  • 扫码开户

  • 400-828-8829

    客服服务热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