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资讯 > 新闻快讯

2017非遗成热搜,最大网红叫传统文化!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30日 点击:


2017年,传统文化热席卷影视、综艺、图书出版、教育等各行各业。


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人们重新捡起书本,加入吟咏背诵的大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经由《百心百匠》《了不起的匠人》等纪录片得以广泛传播;国家级文物借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变身新晋“网红”……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极具创意的形式、年轻化的表达,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浸润大众的心灵。


与此同时,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意见强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


业界认为,传统文化再度大热,从“活”起来到“火”起来,既体现了文化自信,也证明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国人的一种自觉意识。本期文化周刊,南方日报记者以关键词的形式,盘点2017年文化新闻热门事件,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些曾经刷屏的“爆款”之作。


    

“00后”成经典文学传承“铁杆粉丝”


2017年新年伊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央视播出后,很快以超出预期的热度迅速在电视屏幕和社交网络走红,为“传统文化热”开了一个好头。站到最后的16岁中学生武亦姝更让人们看到,“00后”已成为古典诗词传承的“新生力量”。


在此之后,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浙江卫视的《向上吧!诗词》,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从诗词拓展到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朗读者》《阅读·阅美》……一波诗词、朗读类综艺节目接踵而至,用现代传播的方式,以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这些文化类综艺被誉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


通过梳理这些节目,不难发现一些共通的规律:制作者将诗歌或名篇与媒体、文化、新技术有机结合,并借助大批流量明星和名人来增加节目的影响力。业内人士认为,这些电视人探索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传统文化展演、教育、传承和创新之路,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示范。


借助节目的高收视率,相关图书将文化综艺节目的视听感,转化为情感和思维并重的阅读感,亦激起了读者广泛的阅读热情。中华书局的《中国诗词大会》出版后受到读者极大关注,一年来销量四五十万册,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经典选注本一再脱销。《思无邪:诗经名物图解》《诗的八堂课》《中华文化简明读本》等传统文化图书陆续闪亮登场,各类诗词文化日历销量喜人,令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成为传统文化的“铁杆粉丝”。


种种迹象显示,传统文化经典正借助不同的平台载体,以各类别出心裁、“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那些千百年来传诵不绝的“诗意”在现代人的内心深处扎根生长。


非遗纪录片+网络直播


从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到2016年“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目前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项目已达39个,位居世界第一。


在古典诗词借助大众媒介重新升温的同时,《百心百匠》《寻找手艺》《了不起的匠人》等各类纪录片以创新形式记录了漆器、蜀锦、古纸等东方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为非遗注入匠心传承的内涵。《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更让匠人与设计师一同脑洞大开,打造贴合内容的手工艺产品,还借助视频播放平台“边看边买”功能,让消费者可以边看节目边购买匠人手作产品。


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甘而可说:“作为匠人,我们该做的事情就是把我们祖国留下那种丰富的文化遗产,那种了不起的工艺、那种手艺认认真真地传承下去。匠人很渺小,但是有匠人精神的人很伟大。”这成为许多观众的一致心声。


不仅如此,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另辟蹊径,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网络直播、全景VR展示、H5传播、无人机航拍等移动端传播渠道和新兴方式,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向大众展示非遗进行“传统活化,设计转化,生活美化”的传承之路。


今年9月,由中央网信办协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遍布全国。其中,由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网信办主办,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具体执行的大型非遗类网络传播系列活动“家国同庆人月圆——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系列活动”在广州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举行。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多个互联网直播平台推出非遗特色直播,为众多拥有传统文化技能的“民间高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展现技艺、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今年5月,YY直播首次上线非物质文明遗产项目——面塑的直播,就获得了40余万网友的围观。截至目前,该频道已经入驻近200余名主播,日活跃用户数量达到百万级。部分众筹平台发起非遗产品众筹,让一些被冷落、被忽视的非遗技艺散发出全新的时代魅力。


湖南、山西等推出“舌尖上的非遗”活动,以当地饮食文化和非遗美食为灵感和素材,吸引了各方关注。湘绣、桃源刺绣和苗族银饰等具有湖湘特色的非遗项目被运用在时尚设计中,向年轻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趣。广州也出现了不少融合非遗元素与时尚设计的作品,如“炭烧老广”系列漫画把广州传统文化带入“二次元世界”,向公众诠释“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生活理念,深受年轻人的欢迎。



文物在线上的火爆,延伸到线下的积极反馈。以《国家宝藏》为例,据相关统计数据,节目开播后,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尤其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传承方式是让它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令人欣慰的是,博物馆也在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方式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而在与观众的磨合中,它们似乎找到了与年轻人“融为一体”的全新方式,成为自带流量的资源富矿。



编辑:旋风小仙女


  • 关注我们

  • 扫码开户

  • 400-828-8829

    客服服务热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