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心资讯 > 新闻快讯

“非遗热”超“国学热”成下一个全民文化潮流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10日 点击:


——盛世金元专访季羡林关门弟子、

百家讲坛国学大师钱文忠先生

 

3月27日,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上,众多名家代表齐聚一堂,分享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到见解和前瞻思想。本次高峰论坛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脉”为主题,在安徽盛世金元文化交易有限公司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协办,以及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论坛顺利在安徽合肥举行,取得了各界广泛赞誉。



曾在《百家讲坛》热谈国学的钱文忠先生,莅临本次论坛并做主题演讲,引来现场众多粉丝围观追捧。“国学热”的轰动效应曾给全国民众带来一阵阵文化热潮,作为“国学热”的参与者,钱文忠先生近些年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不断深入研究,“非遗热”或将赶超“国学热”,成为下一个受全民热捧的文化潮流。

 

“非物质”vs“物质”


钱文忠先生一开始便从定义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根本剖析。许多专家指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中,包含了不少“物质文化遗产”,针对这个问题,钱文忠先生把原因归结在了当初对这个专有名词的翻译上,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字面翻译不够精当,不能全面包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的遗产范围,应该译为“文化记忆遗产”,这样能有效减少“物质”与“非物质”的模糊性歧义。


对定义的重新界定,有其实现的难度与挑战,但同时正是这样的模糊性,有效规避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缺憾,带来了更为开放和包容的特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短短十几年来取得巨大进展的一个重要利好条件,它打破地域、行政、民族、文化的区隔,能用平等的眼光衡量文化价值,给其他文化发展树立了成功的榜样,成为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各文化百花齐放的可行之道。

 

“遗留”vs“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也良莠不齐,只有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值得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钱文忠先生指出,数量少不代表价值高,一些较为低级的技艺虽然面临绝迹,但作为“遗留”艺术,记录下来即可,不必立项保护,政府和协会应该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到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真正能满足人民大众需求的技艺上来。同时,要更进分级管理制度,不能带有刻板印象地去任意贬低一项技艺,也不能一味推崇,把所有传统文化视为保护遗产。

 

“产业”vs“事业”


“面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政府要用不同的策略对待”。钱文忠先生指出,对成长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用产业化的策略来对待,比如宜兴的紫砂,已经成为宜兴重要的支柱产业,上下游的相关产业链还在继续蓬勃发展,需要政府宏观引导,把产业壮大、继续做强。而对休眠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用“事业”的心态去对待,也就是不计产出、不进行经济核算、国家经费直接开支扶持。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都具有产业化的条件,单靠传承人苦心支撑,难以恒久持续,所以需要政府帮助,继续做好这份事业。

 

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各家传承人,15年来的风风雨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确实拯救了许多即将失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诸多成就的光芒下,钱文忠先生还是很切实地给我们提出了关于定义、级别管理的一些思考,他还特别指出了要学习日本的荣誉证明体系,建立“人间国宝”的名誉称号,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定清清楚楚的专有称号。


从国学,到“非遗”,钱文忠先生始终走在文化革新的前列,他对安徽盛世金元十分看好,认为这是政府、传承人和普通大众都能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共有平台,也许继“国学热”之后,“非遗热”将是下一个全民文化潮流。

 


  • 关注我们

  • 扫码开户

  • 400-828-8829

    客服服务热线

    联系我们